引言#
非常意外,上个月写的《2024 年,如何优雅使用 WindowsPC》居然获得了少数派的首页推荐,再次感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这一篇聊聊 Mac。
我的职业生涯起步是三维设计师,主力机都是 Windows PC,所以其实我用 Mac 的年头并不算多,纯粹出于对 Apple 设计的喜爱和高素质的屏幕。接触的第一台 Mac 是 2014 年大学毕业顺利工作后,爸妈给赞助的 15 寸 MacBook Pro,第四代 i7 处理器,16 + 512 G 的配置,很可惜用了不到半年就被偷走了,还没怎么体验过 OS X Mavericks,而且那时还没有 Touch ID 解锁,Apple 在国内对丢失找回的服务也不完善,没找回来。好吧,Mac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贵,容易被偷。
辞职后去泰国留学,靠平时接单子赚的钱入手第二台,Macbook Air 2017 款,也是乔帮主参与设计的最后一台 Mac,主要用来写论文和整理照片。读研 3 年下来,真正体会到了 Mac 坚如磐石的稳定,决定试试再买一台 Pro 尝试接入工作流中。
期间因为 Intel 的 Mac 低价高配,为了测试工作流是否能顺利跑通,还自己折腾了一套 Hackintosh 方案,等折腾完感觉都快成半个程序猿了。
这一等就到了 2021 年,M1 系列 MacBook Pro 发布,果断入手,至今作为主力机之一,本文基于此设备的使用展开,系统为 macOS Ventura。
Mac 似乎向来是将 “优雅” 刻在基因中的,这来自软硬件极致的统一,使用自研芯片后更是如此。然而再优雅的工具也要看人如何去使用它,用手术刀去拆快递终究是不太合适的。这也让我想起,早在星巴克见到精致白领掀开发光的苹果 logo,结果屏幕里是 Windows 7 时的困惑。
一件工具被设计得易于让人使用,再自然不过。要做到 “优雅”,我还是遵循一致的原则:
** 简洁直观:** 选择的工具应当易于使用,界面简洁明了,容易上手。 ** 适应而灵活:** 选择的工具应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自定义。 ** 整合与兼容:** 选择的工具应当易于和其他工具平台无缝集成。 ** 跨平台同步:** 选择的工具应当在多个设备和平台同步。
使用期间我发现,即便是品位不凡(老乔说的)的 Mac,要应对三维、视频、平面、动画、游戏、CG 艺术这些相对繁重的工作流,也会吃瘪。多数情况下都是某个插件没有针对 macOS 开发,偶尔也会遇到有适配但不是原生应用。最严重的莫过于搭载 M 系列芯片的机器不能外接 GPU,想用 CUDA 3D 图形加速只能乖乖回去用 Windows。
因此我使用 Mac 更多用来做一些轻度或中等的项目,期间总结了一些思路、实用技巧和工具,分享给你。
初始设置和优化#
和 Windows PC 类似,拿到一台新的 Mac 或重装系统之后,不必急于安装软件,Apple ID 就不多说了,会买 Mac 的人不注册登录可以说是铺张浪费。以下是我习惯的基本设置。
基本设置#
与 PC 不同的是,Apple 自带的应用我几乎不会删除,即使有些用不到也会留着,在做一些 UI 设计相关的项目时可以打开来参考一些视觉上的细节处理,是现成的参考案例。
不外接屏幕的时候,我习惯隐藏 Dock 栏,最大化利用屏幕空间。
关于系统设置,常见的就不列举了,有几个不常见但有用的功能。
例如:
- 在系统设置 ➡️ 选择已连接的 Wi-Fi ➡️ 点击详细信息,可以关闭 “限制 IP 地址跟踪”,好处是可以在邮件里自动载入图片,不需要每次手动载入。
- 在系统设置 ➡️ 辅助功能 ➡️ 指针控制中,点击触控板选项,可开启三指拖移。这样可以不需要点按即可拖拽窗口或文件等。个人认为没鼠标的时候,不用点按还是很方便的。
- 如果通过备份恢复来第一次使用或重装系统后,建议临时关闭聚焦,同时在 “聚焦隐私” 中排除不希望索引的外置磁盘。否则索引上百 G 的文件非常占用 CPU 资源,可以在空闲时间再按需打开。
- 若连接了米家打印机,在打印机与扫描仪 ➡️ 选择已连接的打印机 ➡️ 选项与耗材 ➡️ 显示打印机与网页,可直接在浏览器中查看打印机各种服务状态,别的牌子或许也会有,可以试试看。
- 屏幕触发角,设计师一般手不离鼠标,更很少用触控板,这是个比肩快捷键和触控手势的实用功能。在系统设置 ➡️ 桌面与程序坞 ➡️ 触发角(最下面),可以设置鼠标移到四个角落触发不同的功能,我使用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 内容缓存:在系统设置 ➡️ 通用 ➡️ 共享 中,可开启 “内容缓存”,选择将 iCloud 文件缓存到本地,并在局域网中共享给其他 Apple 设备,这样无需多占用本地空间,同时可以省去大量文件下载时间。点击旁边的 “选项”,还可以设置缓存位置和空间占用大小。不建议选择” 缓存所有文件 “,那样会包含其他设备的系统更新包,iOS 最好还是在对应的设备自己下载。
性能优化和电源管理#
Arm 架构的 Mac 在性能上在我看来,似乎唯一需要关注的地方只有软件本身是否为原生应用。可以点击左上角苹果 logo ➡️ 按住 option 键 ➡️ 系统信息 ➡️ 应用程序,在右上角 “种类” 一栏,单击可排序,一般会有 Apple 芯片、通用、iOS、Intel 四个类型,性能表现也是按这个顺序由强到没那么强(是的并不弱)。
对于轻量应用而言,使用传统 Intel 类型的 App 性能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对于涉及到密集计算的专业应用,性能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安装前最好检查一下是否存在 Arm 架构的版本。
另一方面,macOS 自身的电源管理已经做到顶级,没有必要为了那点电池寿命和续航去牺牲体验。我没什么设置上的特殊技巧,只有一个心法 ——持续优化工作流,以便尽快完成工作。逻辑非常简单,MacBook 使用电池供电的时候,90% 以上的使用场景下,耗电大户并不是 CPU 而是屏幕,完成工作就可以关掉屏幕。看起来是一句 “正确的废话” 是吧?但就是靠这个心法,得到的结果是电池循环 82 次,最大容量剩余 98%,随用随充不过充过放即可,不必过多在意。
开机启动项#
macOS 的开机启动项和 PC 类似,都分为软件自身设置和全局两处,个人建议优先修改全局设置。位置在系统设置 ➡️ 通用 ➡️ 登录项。
内存和垃圾文件清理#
笔记本一般没有台式 PC 那么宽裕的运行内存,因此在用 macOS 工作时我还是比较关注内存的占用情况。我不了解系统架构,只谈真实体验。
由于如今 Mac 使用统一内存架构 (内存会同时作为显存使用),macOS 相比 Windows 在内存管理上没有那么激进。尤其是浏览器,偶尔几次我同时在用专业软件和浏览器时,显示内存压力过高,只需要手动清除 Safari 的缓存就能释放可观的内存出来。首先要打开 Safari 的开发者功能,然后菜单栏中就会多出一项 “开发”,选择 “清除缓存即可”,一般来说可以瞬间清理出 2 - 3G。
如果要进一步释放空间,可以使用隐私 ➡️ 管理网站数据 ➡️ 全部移除。但这样清理之后也会导致 Safari “失忆”,忘掉你对这些网站的相关设置和登录状态。
在使用 Windows 的时候,我都很少清理所谓的 “垃圾文件”,使用 macOS 更是如此。因为之前用过一段时间腾讯柠檬清理,发现大体积的文件只有微信缓存,垃圾桶和浏览器缓存这几类。所以之后就几乎没有再用这些软件了,少数会用到的情况是在使用比较冷门的专业软件时,它们遗留的缓存文件,这些文件手动清理起来还是比较麻烦,不能修改路径,而且路径藏得深,权限要求也比较高。
主流的设计类软件其实都是可以设置对应的缓存路径,比如 Adobe 家的 Photoshop、illustrator、AE、以及 PR,可以在首选项中找到相关设置,三维方面比如 C4D、ZBrush、Rhino、Unity 等还会有更详细的设置。一般做设计类工作时,我自己会习惯外接一块 SSD,然后把这些缓存路径统一设置到硬盘根目录下一个名为 “Cache” 的文件夹中,完成工作后直接清空这个文件夹即可。
快捷指令#
快捷指令总体来说不适用我的主要工作场景。用下来至今保留的只有一个“电池寿命”,还是从 iOS 端同步过来的。它的原理非常简单,需要在设置中开启 “日志与分析” 功能,这样系统就会记录(一到两周左右)使用日志,其中就包含了电池循环次数和峰值容量。这个指令就可以提取这些数据,单独记录成一份文件保存下来。
实际上,我只有在刚买新设备或更新系统之后,会用它观察电池是否衰减正常,没什么大问题就不会再用了。
快捷指令其实可挖掘的用法非常多,唯一的缺点就是跨平台,如果没有自己搭建的服务器很难跟 Windows 和 Android 设备联动,但若实现这一点也就已经和 “快捷” 无缘了。所以,对于新手强烈推荐第三方的 IFTTT (if this then that),非常强大且稳定,我还在摸索中,等有了一些成果再做分享。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目录结构与文件管理#
正如在之前《流水的程序,铁打的数据》里提到过,对于目录结构和文件管理我定下的核心原则:
非必要不增加分类:前提是这个分类可以穷尽,例如常用文件类型无非是文档,图片,视频,压缩包,安装包等类型,但格式有无数种。 1 分钟内完成归档:我见过很多人知道归档很重要,但能坚持一年的都很少,很多情况是刚做完工作已经很烦躁疲惫了,哪儿还有功夫费那个劲?其实真正做好了分类,1 分钟归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量使用英文 / 拼音 + 日期数字命名:这个算是专业上的习惯,因为很多专业应用都是只认英文路径,有的字体不支持中文会显示乱码。 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 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 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 可以不整理,请一定要备份,为了世界和平。
这些原则至今依然坚如磐石,更多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阅读原文。当然,规则可能会随着工作流一起进化,如果未来有大的变动,稳定好用的话我会再写一篇介绍。
macOS 与 Windows 在系统层面对于文件管理会有些不同,属于系统设计理念的区别,但并不影响我们自己如何管理目录和文件。例如文件的展示与查看方式,在我看来 macOS 比 Windows 设计的更合理些,分栏、树状层级、画廊对文件的整理分类更高效,Windows 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如 Q-Dir 才能实现。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macOS 中几乎任何窗口,双击顶部会根据窗口显示的内容自动调整窗口大小,而不是最大化,鼠标箭头移动到窗口边缘,双击也会扩展到同方向的屏幕边缘。另外,Finder (我还是习惯叫这个)中,可以使用 Ctrl + J 打开显示选项,调整文件名字体大小、计算所有对象大小等设置,非常实用。
不过文件管理最终目的是方便未来的自己容易找到它们,因此无论使用什么平台,更重要的是规范的命名,文件夹和文件都是如此。我认为相对科学的命名思路有三点:
- P.A.R.A 理论,由生产力专家 Tiago Forte 提出,网上有很多介绍。
- 设备中的文件只有两大类:我参与制作的和别人制作且有价值的。
- 把上面两点结合起来,统一执行。
具体如何去做,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方式自由发挥,我相信并且尝试了,得出的结论是,开始花费些时间在这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时间。
高效工作流和常用软件#
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是围绕一套相应的工作流来完成,其次才涉及哪一个环节选择什么工具。最终通过这些工具和经验去不断的迭代和完善工作流,是我一贯的理念。
多任务处理和虚拟桌面#
Ventura 对于多任务新增了前台调度功能,从设计思路分析,这个功能和 Windows 的窗口组合类似。但没做到 Windows 那么直观,可能是我不习惯,一直没理解它的使用场景在哪里。
写到这里我特意又打开用了用,嗯,我更愿意选择外接一台显示器、虚拟桌面或 iPad 随航。好在 macOS Sequoia 终于补上了这个功能,那前台调度岂不是更尴尬了么。
一些常用的快捷键:
Command + 空格:唤起全局搜索
Alt + Tab :快速切换前台应用
Ctrl + ⬆️ :打开调度中心,可点击右上角加号,新建虚拟桌面
Ctrl + ⬅️/➡️ :切换虚拟桌面
跨平台协作#
同时使用 Mac 和 Windows PC,一定会遇到数据跨平台同步操作的问题。众所周知,macOS 只能读取 NTFS 格式的磁盘,但不能写入。Windows 需要安装第三方软件才能读写 Mac 的磁盘。可以同时读写的只有 exFAT 一种磁盘格式,但这个格式很老了,用着不是特别稳定,来回插拔硬盘也谈不上优雅。
对于新手,轻量使用还是推荐选择 iCloud 或 OneDrive 等大厂的官方云同步服务,省心,缺点是容易被生态绑架,存的数据越多消费投入越多,体量稍大的文件可以内网使用 SMB 做文件共享传输。
对于重度需求的人,比如我,设计素材和工程文件又多又大,一个项目做完至少 50G 起步。因此我目前折腾的一套方案是一台 DIY Nas,跑 PVE 系统。其中使用 Syncthing 做局域网文件同步,NextCloud 做私人网盘,Calibre 服务管理电子书等文档资料,ShellCrash 来施展魔法,顺便还能装 WordPress 学习如何搭建网站,tiny-rss 还在研究。
机器配置如下图,其实 i3 的 CPU 已经性能过剩了。抛开仓库盘,成本不到 800 块,运行一年多除了停电没出过任何故障,扩展维护方便,未来哪里不够换哪里。
这样就等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数据中心,无视任何系统限制。加上 2500 兆内网速度,Mac 甚至可以直接调用这台 Nas 里面的高清视频素材,躺在沙发上剪视频。
当然,世面上已经有很多成品 Nas 可以选择,只是自由度和性价比相对低一些。优点是开箱即用,不用折腾。有的甚至还支持 Mac 原生的 “时间机器” 备份。
推荐一些常用 App#
配合 Apple 的软件生态,自带的应用已经可以应对我 80% 以上轻量任务,这里列举一些自用的第三方 App,限于篇幅具体使用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Hidden Bar:可选择性隐藏顶部菜单栏图标,开源免费。
Stats:系统状态监控,开源免费。
uTools:之前有介绍过。快捷启动栏,体积小巧,插件繁多功能丰富,免费功能够用。可领取 30 天 会员试用。
AppCleaner:卸载工具,极其小巧轻量,免费。
LocalSend:断网环境下,点对点跨平台文件传输,开源免费。
IINA:可能是 Mac 上最优秀的视频播放器,开源免费。
NeoSever:可能是 Mac 上最优秀的服务器监控应用,免费,Apple 平台通用。
Reeder:RSS 阅读工具,Apple 全平台,购买需要美区 Apple ID。
HomeBrew:运行在终端里的软件包管理器,可以理解为第三方的 App Store,为了自己安装方便,我做了一个小脚本,可以执行一键安装,开源免费。
小结#
得益于 Mac 自身优秀的软硬件统一设计和完善的生态,这些软件或许更多是在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再加上漂亮的 UI 和 严格的质量审核,第三方应用往往要比 Windows 平台质量更高一些。
我们更好使用工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快的完成工作,更快的完成工作才能更好去享受生活。每个具有市场份额的平台或程序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必然击中了一些人的痛点。因此,我从未纠结这两个平台孰优孰劣,设计师出身的我更相信,不会就去学,没有就去创造。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