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CG艺术实验室

CG艺术实验室

数字艺术 / 视觉设计 / 技术分享 / 知识管理
tg_channel
facebook
x
github
bilibili
zhihu
email

至今我不知道

每次做点不同风格的东西,都要按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构想,去找很多参考。

这些参考大多都是图像,有现代的,有古代的,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它们来自非常原始的某种理念,代表的是特定时代下一小撮儿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读。
今天早已是个图像(视频也是运动的图像)时代,同时遮蔽人去思考的尤其是只言片语的概念。在屏幕上读到只言片语,就可以那么轻松的去和自己的生活做对应。或许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太方便了,造成人观看信息的行为非常轻率。

知道的越多,不等于做的决策和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越有穿透力。

我们今天了解一个作品的内容,都会提前先给它找好一个抽屉,这个抽屉上贴着丰富的标签,写着这事儿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在哪里做的,用了什么方法来做。这些被称为知识背景。

在这样必须具有哪怕只有一点点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人才会继续从感觉层面理解那个内容。如果直接去感觉,人通常是不会放心自己的感觉的。

比如,你会因为一个电影或游戏,开始爱听原来并不感兴趣的音乐。

接受信息的时候,知识背景当然还是要有的,但最终还是会回到纯粹的感觉层面。难处理的地方是,如何把这两种状态切换自如。

比方说听音乐,音乐本身有类型,流派,年代,作曲家... 这些都是知识背景,当你认为自己被一首音乐旋律或歌词打动的时候,自然会顺着这些知识背景标签去寻找相似的音乐。软件的推荐算法也会把这个作为参考,去猜你下一首想听什么。

可是,除了歌词和旋律(其实我认为旋律包含了歌词,小时候不懂英语,不影响我喜欢林肯公园),我觉得还有一样打动人的东西就是乐器本身的声音质地,这是纯粹的感觉层面,我相信伟大的作品最终也会让人恢复到纯粹感觉层面,纯粹到你无法描述,最多分享给朋友让他也试试看,在纯粹的感觉里,会完全忘记自己以前知道的那些东西。因为这个感觉太新了,新到突破你的认知,新到你看不懂却大受震撼。

这种感受也很难说到底是作品给你带来的,还是你自己带来的。能确定的是它们同时在这个时空里生成,变化,湮灭。我确信,如果作品带来的感受是一,我自己产生的部分也是一,在当时,一加一肯定大于二。

还多出来的那些是什么,至今我不知道。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