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9 月底入手了一台零刻 SER5 Max 迷你主機,至今重度使用 3 個月左右,基本調教順手。
其實早就想買一台 Mac mini 用來做開發測試機,MacBook Pro 的 16G 內存不太夠用。如果你對迷你主機市場有所了解,可能會問,所謂 “買新不買舊”,剛出的新款 M4 Mac mini,為什麼這個時間節點依然選擇一款兩年前的型號?
很簡單,看需求:
- 據我所知,這是目前黑蘋果方案相對成熟穩定的 AMD 迷你主機。
- 前些年折騰過一套台式雙平台 Hackintosh(現放在老家作為備用工作站),至今依然保持小幅更新,所以還是會偶爾翻翻論壇和 Discord,居然發現最近支持了 AMD 平台,居然還驅動了核顯,居然有大佬開源了引導文件。
- 極致性價比,自己搞 32G+1T+2T SSD 的配置才兩千出頭,同配置的 Mac mini 要 1.3w,我寧願來年配一張 50 系的 N 卡給台式。
- 已經有了一台主力台式工作站,不打遊戲。
- 閒置了一台 27 寸 4k 顯示器,賣掉可惜了。
- Windows 平台自由度更高,擴展性好,未來可作為電視盒子(其實隨時都可以)或者小型伺服器使用。
遂下單。
這裡強調一下,除非你有特定的 macOS 軟體或開發和設計等需求,否則 “黑白” 蘋果都不應該是你考慮的對象。
硬體配置#
外觀很小巧精緻,挑的灰色,重度使用已經可以看到頂部進風口已經開始堆積灰塵了,但設計師職業病,死活看不得黑色款那個大紅色的開機按鈕。
厚度剛好,可以跟 68 配列鍵盤一起放在顯示器支架下面。
配置如下:
型號 | Beelink SER5 Max | |
---|---|---|
CPU | AMD 5800H | |
GPU | AMD Radeon RX Vega 8 | |
內存 | JUHOR 玖合 16GB DDR4 3200MHz x 2 | |
固態 | 影馳 星耀 X4 Pro M 1T | |
固態 | Colorful 七彩虹 CF500 2T |
看了下 [CPU 的詳細性能測試](AMD Ryzen 7 5800H Processor – Benchmarks and Specs – NotebookCheck.net Tech) ,5800H 8 核 16 線程,7nm 工藝,夠用,省電倒不至於,可以通過 BIOS 調整,第一次用 AMD 的處理器,發現冬天待機溫度都有 50 多度,不是一般的高啊,隨便開幾個網頁,風扇也動不動就上 2500 轉以上,因此在裝雙系統之前做了一些優化。
功耗噪音調教#
- 進入 BIOS
- 在 Advanced 一欄找到 Smart Fan Function
- 在 Smart Fan Function 中找到 Smart CPU Fan Mode,選擇 Automatic Mode
- 將 Fan start PWM 的數值改為 50,PWM SLOPE SETTING 的數值改為 2 PWM,Fan full speed temperature limit 的數值改為 80
這樣設置下來,出場自帶的 54 瓦滿載性能模式不用動,保證可以跑到最高速,同時大大降低輕負載下的噪音,這樣的代價就是待機溫度更高了一些(55-65 度)。迷你主機其實溫度高點不怕的,壞不了,它熱又不是我熱。相比之下,我更在意的是風扇噪音。
如果實在看著難受,想把待機溫度也降下來,可以考慮在控制面板新建一個電源模式,在電源高級選項中關閉 CPU 睿頻,其實就是把 CPU 最高性能從 100 改到 99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單核極限性能會損失 5-10%(macOS 內也有類似的調整方法,但我做開發需要滿功率跑,就不設置了)。
修改核顯顯存#
這個最大建議不要超過 8G,因為核顯的顯存實際就是內存,主機用的是 DDR4 的內存通道性能一般,設置過高的顯存反而會拖累性能。
安裝 Win11#
如果你和我一樣買的是準系統版本,則需要自己安裝操作系統,Windows 的安裝相對簡單就不贅述了,相信能看到這裡的你不存在這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主機隨包裝附帶了一個系統安裝 U 盤,版本號是 23H2,包含了所有的出廠官方硬體驅動,一鍵安裝很方便。
安裝 macOS#
macOS 安裝之前首先需要對磁碟進行分區,我把 1T 的 nvme 固態對半劃分作為系統盤,這裡要注意安裝 Win11 的時候系統會自動劃分出一個 efi 啟動分區,空間一般為 200M,建議擴大到 300M。
圖片是 macOS 的磁碟工具下我的系統盤劃分情況,其中 disk0s3 就是 Win11 分區,調整分區大小建議在 win11 內使用 DiskGenius 或其他第三方工具調整。
準備工具#
- 一台正常工作的 WindowsPC
- MacOS 系統鏡像
- 下載的鏡像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網上找別人做好的一鍵安裝版鏡像,比較知名的是黑果小兵的,我的引導文件就是在他的基礎上修改的版本。
- OpenCore 引導文件
- 引導文件可以直接用我的 https://github.com/cgartlab/Beelink-SER5-Max-Hackintosh ,也可以自己上網找更合適的。
- ⚠️注意:我使用的是官方自帶的 Intel ax200 網卡,上網正常但無法使用隔空投送、隨航等功能(因為我不用)。如需使用,請某寶購買 apple 免驅網卡
- 一個閒置的 16G U 盤
製作系統安裝盤#
寫入鏡像實際上也有很多工具,推薦 balenaEthcher ,開源免費。
官方支持 Windows、macOS、Linux 的版本,下載即可使用。
使用方法很簡單:選擇鏡像,選擇 U 盤,寫入。十分鐘左右就做好了。
U 盤引導開機#
開機按 del
或 F7
,進入 BIOS 或引導菜單,選擇 U 盤啟動。
不出意外的話就會出現安裝選項。
之後正常安裝 macOS 即可,目前引導文件已經支持了 Sequoia,但為了確保穩定性我選擇的是 Ventura,安裝成功之後版本號可以直接更新到 13.7.1。
對磁碟進行格式化的時候,建議系統分區依舊選擇 apfs 格式,如果你和我一樣裝了 sata 固態,建議格式化成 exfat 格式,這樣兩個系統就可以共享同一個倉庫盤了,互相讀寫也不干擾。
這裡切記先不要登錄 Apple ID 賬號,因為之後要修改系統註冊碼。
替換引導文件#
下載 OC AuxiliaryTools ,這是用來修改和替換引導文件的關鍵工具,也是 macOS 正常工作的前提。
安裝打開後,菜單欄內:編輯➡️掛載 ESP➡️U 盤➡️掛載。
別忘了目前是用的 U 盤啟動的系統,修改的引導分區也是 U 盤內部的。實現雙系統需要把 macOS 和 Win11 的引導文件放在一起。
打開 Finder ,把 U 盤內 EFI 分區內的文件全部拷貝到系統 EFI 分區即可,這時 U 盤就可以拔掉了。如果之後出現了不能啟動的問題,依然可以使用 U 盤引導開機。
更新驅動和引導文件#
同樣在菜單欄內:編輯➡️掛載 ESP➡️系統盤➡️掛載並打開 xxx 配置文件。
打開後首先設置系統註冊碼,隨機生成一個後最好去官網檢查下是否可用。
之後選擇 “升級 OpenCore 和 kexts”,OpenCore 就是引導的核心組件,kexts 為硬體驅動文件。
檢查 Kexts 更新,可更新版本的文件會顯示紅色小方塊,勾選之後更新即可,這裡不建議選擇開發版驅動。
更新好之後保存 EFI 文件,退出即可。
重建快取和修復系統權限#
下載安裝 Hackintool 軟體。
打開後首先選擇 “電源” 一欄,檢查休眠喚醒參數是否為 “0”,如果不是可以點下面的螺絲刀按鈕修復,保證系統實現休眠喚醒。
之後選擇工具一欄,點擊右下角的白色方塊,提示輸入系統密碼,確定。即可修復系統權限和驅動快取。一般這樣操作是最不容易出錯的。
最後重啟,選擇 macOS 就可以正常登錄 Apple ID 用了。
實現效果和軟體兼容性#
系統信息。
這是我正在寫這篇文章時候的狀態。
軟體兼容性,至少下圖裡我用下來的這些軟體,除了被我自己用崩掉之外,自己沒出現過死機重啟的現象。
小結#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按需選擇和個性化配置的關鍵意義在於:
- 精準滿足使用需求
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場景各異,比如我有開發測試、多系統使用、利用閒置設備等需求。按需選擇和個性化配置能確保設備在性能、功能等方面與自身需求高度契合,避免資源浪費或功能缺失。像對於開發工作,足夠的內存(如文中自行配置較高內存)和穩定的系統(通過精心安裝和優化)至關重要;對於日常娛樂或備用場景,Windows 系統的自由度和擴展性又能發揮優勢,如可將設備改造為電視盒子或小型伺服器。 - 優化成本效益
不同配置的設備價格差異較大,文中同配置的 Mac mini 官方價格遠高於自行組裝的方案。通過按需選擇,能夠在滿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找到性價比最高的組合。如選擇 AMD 平台的迷你主機並自行配置存儲,以較低成本實現了類似甚至超越高價設備的使用體驗,使資金投入更合理,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 提升使用體驗與靈活性
個性化配置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和偏好調整設備性能,如優化功耗噪音、調整核顯顯存等,讓設備在運行時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期望。同時,多系統安裝(如 Win11 和 macOS 雙系統)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任務切換系統,無縫銜接不同的工作和娛樂環境,充分發揮各系統的優勢,從而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 激發技術探索與自主掌控
這一過程促使我深入了解硬體和軟體知識,像文中涉及 BIOS 設置、系統分區、引導文件處理等技術操作。通過自主研究和實踐,不僅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增強對設備的掌控感,激發技術探索精神,為未來應對更多技術挑戰和個性化需求奠定基礎,實現從設備使用者到技術 “駕馭者” 的轉變。
希望我的經歷能為有需求者提供借鑒,助大家在設備選擇與配置時少走彎路,更好地滿足自身工作與使用需求。
參考資料:
- https://heipg.cn
- https://blog.daliansky.net
- https://post.smzdm.com/p/a8p7k0m6/
- https://github.com/cgartlab/Beelink-SER5-Max-Hackintosh
本文首發在 CGAr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