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9 月底入手了一台零刻 SER5 Max 迷你主机,至今重度使用 3 个月左右,基本调教顺手。
其实早就想买一台 Mac mini 用来做开发测试机,MacBook Pro 的 16G 内存不太够用。如果你对迷你主机市场有所了解,可能会问,所谓 “买新不买旧”,刚出的新款 M4 Mac mini,为什么这个时间节点依然选择一款两年前的型号?
很简单,看需求:
- 据我所知,这是目前黑苹果方案相对成熟稳定的 AMD 迷你主机。
- 前些年折腾过一套台式双平台 Hackintosh(现放在老家作为备用工作站),至今依然保持小幅更新,所以还是会偶尔翻翻论坛和 Discord,居然发现最近支持了 AMD 平台,居然还驱动了核显,居然有大佬开源了引导文件。
- 极致性价比,自己搞 32G+1T+2T SSD 的配置才两千出头,同配置的 Mac mini 要 1.3w,我宁愿来年配一张 50 系的 N 卡给台式。
- 已经有了一台主力台式工作站,不打游戏。
- 闲置了一台 27 寸 4k 显示器,卖掉可惜了。
- Windows 平台自由度更高,扩展性好,未来可作为电视盒子(其实随时都可以)或者小型服务器使用。
遂下单。
这里强调一下,除非你有特定的 macOS 软件或开发和设计等需求,否则 “黑白” 苹果都不应该是你考虑的对象。
硬件配置#
外观很小巧精致,挑的灰色,重度使用已经可以看到顶部进风口已经开始堆积灰尘了,但设计师职业病,死活看不得黑色款那个大红色的开机按钮。
厚度刚好,可以跟 68 配列键盘一起放在显示器支架下面。
配置如下:
型号 | Beelink SER5 Max | |
---|---|---|
CPU | AMD 5800H | |
GPU | AMD Radeon RX Vega 8 | |
内存 | JUHOR 玖合 16GB DDR4 3200MHz x 2 | |
固态 | 影驰 星耀 X4 Pro M 1T | |
固态 | Colorful 七彩虹 CF500 2T |
看了下 [CPU 的详细性能测试](AMD Ryzen 7 5800H Processor – Benchmarks and Specs – NotebookCheck.net Tech) ,5800H 8 核 16 线程,7nm 工艺,够用,省电倒不至于,可以通过 BIOS 调整,第一次用 AMD 的处理器,发现冬天待机温度都有 50 多度,不是一般的高啊,随便开几个网页,风扇也动不动就上 2500 转以上,因此在装双系统之前做了一些优化。
功耗噪音调教#
- 进入 BIOS
- 在 Advanced 一栏找到 Smart Fan Function
- 在 Smart Fan Function 种找到 Smart CPU Fan Mode,选择 Automatic Mode
- 将 Fan start PWM 的数值改为 50,PWM SLOPE SETTING 的数值改为 2 PWM,Fan full speed temperature limit 的数值改为 80
这样设置下来,出场自带的 54 瓦满载性能模式不用动,保证可以跑到最高速,同时大大降低轻负载下的噪音,这样的代价就是待机温度更高了一些(55-65 度)。迷你主机其实温度高点不怕的,坏不了,它热又不是我热。相比之下,我更在意的是风扇噪音。
如果实在看着难受,想把待机温度也降下来,可以考虑在控制面板新建一个电源模式,在电源高级选项中关闭 CPU 睿频,其实就是把 CPU 最高性能从 100 改到 99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单核极限性能会损失 5-10%(macOS 内也有类似的调整方法,但我做开发需要满功率跑,就不设置了)。
修改核显显存#
这个最大建议不要超过 8G,因为核显的显存实际就是内存,主机用的是 DDR4 的内存通道性能一般,设置过高的显存反而会拖累性能。
安装 Win11#
如果你和我一样买的是准系统版本,则需要自己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 的安装相对简单就不赘述了,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你不存在这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主机随包装附带了一个系统安装 U 盘,版本号是 23H2,包含了所有的出厂官方硬件驱动,一键安装很方便。
安装 macOS#
macOS 安装之前首先需要对磁盘进行分区,我把 1T 的 nvme 固态对半划分作为系统盘,这里要注意安装 Win11 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划分出一个 efi 启动分区,空间一般为 200M,建议扩大到 300M。
图片是 macOS 的磁盘工具下我的系统盘划分情况,其中 disk0s3 就是 Win11 分区,调整分区大小建议在 win11 内使用 DiskGenius 或其他第三方工具调整。
准备工具#
- 一台正常工作的 WindowsPC
- MacOS 系统镜像
- 下载的镜像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网上找别人做好的一键安装版镜像,比较知名的是黑果小兵的,我的引导文件就是在他的基础上修改的版本。
- OpenCore 引导文件
- 引导文件可以直接用我的 https://github.com/cgartlab/Beelink-SER5-Max-Hackintosh ,也可以自己上网找更合适的。
- ⚠️注意:我使用的是官方自带的 Intel ax200 网卡,上网正常但无法使用隔空投送、随航等功能(因为我不用)。如需使用,请某宝购买 apple 免驱网卡
- 一个闲置的 16G U 盘
制作系统安装盘#
写入镜像实际上也有很多工具,推荐 balenaEthcher ,开源免费。
官方支持 Windows、macOS、Linux 的版本,下载即可使用。
使用方法很简单:选择镜像,选择 U 盘,写入。十分钟左右就做好了。
U 盘引导开机#
开机按 del
或 F7
,进入 BIOS 或引导菜单,选择 U 盘启动。
不出意外的话就会出现安装选项。
之后正常安装 macOS 即可,目前引导文件已经支持了 Sequoia,但为了确保稳定性我选择的是 Ventura,安装成功之后版本号可以直接更新到 13.7.1。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的时候,建议系统分区依旧选择 apfs 格式,如果你和我一样装了 sata 固态,建议格式化成 exfat 格式,这样两个系统就可以共享同一个仓库盘了,互相读写也不干扰。
这里切记先不要登录 Apple ID 账号,因为之后要修改系统注册码。
替换引导文件#
下载 OC AuxiliaryTools ,这是用来修改和替换引导文件的关键工具,也是 macOS 正常工作的前提。
安装打开后,菜单栏内:编辑➡️挂载 ESP➡️U 盘➡️挂载。
别忘了目前是用的 U 盘启动的系统,修改的引导分区也是 U 盘内部的。实现双系统需要把 macOS 和 Win11 的引导文件放在一起。
打开 Finder ,把 U 盘内 EFI 分区内的文件全部拷贝到系统 EFI 分区即可,这时 U 盘就可以拔掉了。如果之后出现了不能启动的问题,依然可以使用 U 盘引导开机。
更新驱动和引导文件#
同样在菜单栏内:编辑➡️挂载 ESP➡️系统盘➡️挂载并打开 xxx 配置文件。
打开后首先设置系统注册码,随机生成一个后最好去官网检查下是否可用。
之后选择 “升级 OpenCore 和 kexts”,OpenCore 就是引导的核心组件,kexts 为硬件驱动文件。
检查 Kexts 更新,可更新版本的文件会显示红色小方块,勾选之后更新即可,这里不建议选择开发版驱动。
更新好之后保存 EFI 文件,退出即可。
重建缓存和修复系统权限#
下载安装 Hackintool 软件。
打开后首先选择 “电源” 一栏,检查休眠唤醒参数是否为 “0”,如果不是可以点下面的螺丝刀按钮修复,保证系统实现休眠唤醒。
之后选择工具一栏,点击右下角的白色方块,提示输入系统密码,确定。即可修复系统权限和驱动缓存。一般这样操作是最不容易出错的。
最后重启,选择 macOS 就可以正常登录 Apple ID 用了。
实现效果和软件兼容性#
系统信息。
这是我正在写这篇文章时候的状态。
软件兼容性,至少下图里我用下来的这些软件,除了被我自己用崩掉之外,自己没出现过死机重启的现象。
小结#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按需选择和个性化配置的关键意义在于:
- 精准满足使用需求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各异,比如我有开发测试、多系统使用、利用闲置设备等需求。按需选择和个性化配置能确保设备在性能、功能等方面与自身需求高度契合,避免资源浪费或功能缺失。像对于开发工作,足够的内存(如文中自行配置较高内存)和稳定的系统(通过精心安装和优化)至关重要;对于日常娱乐或备用场景,Windows 系统的自由度和扩展性又能发挥优势,如可将设备改造为电视盒子或小型服务器。 - 优化成本效益
不同配置的设备价格差异较大,文中同配置的 Mac mini 官方价格远高于自行组装的方案。通过按需选择,能够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组合。如选择 AMD 平台的迷你主机并自行配置存储,以较低成本实现了类似甚至超越高价设备的使用体验,使资金投入更合理,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 提升使用体验与灵活性
个性化配置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偏好调整设备性能,如优化功耗噪音、调整核显显存等,让设备在运行时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期望。同时,多系统安装(如 Win11 和 macOS 双系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任务切换系统,无缝衔接不同的工作和娱乐环境,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优势,从而提升整体使用体验。 - 激发技术探索与自主掌控
这一过程促使我深入了解硬件和软件知识,像文中涉及 BIOS 设置、系统分区、引导文件处理等技术操作。通过自主研究和实践,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增强对设备的掌控感,激发技术探索精神,为未来应对更多技术挑战和个性化需求奠定基础,实现从设备使用者到技术 “驾驭者” 的转变。
希望我的经历能为有需求者提供借鉴,助大家在设备选择与配置时少走弯路,更好地满足自身工作与使用需求。
参考资料:
- https://heipg.cn
- https://blog.daliansky.net
- https://post.smzdm.com/p/a8p7k0m6/
- https://github.com/cgartlab/Beelink-SER5-Max-Hackintosh
本文首发在 CGAr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