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紹#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
是解剖自己內心的過程
是讓人無限接近實相的道路
第一次接觸「冥想」這個概念是在 2013 年
在隨後的工作生活中
它慢慢變成了我與自己內心交流的一種習慣
這種奇妙的體驗,讓我發現很適合用數字繪面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
我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創作了這個系列
每一幅作品都在討論我個人經歷的不同階段
每個階段我選擇不同的主題與自己的內心交談
從畫面上也能感覺到
人類底層的內心絕談不上美好
但也沒有那麼不堪
繁重的壓迫,對立的矛盾,複雜的衝突
都是真實的自己
早晚,都得坦然面對
靈感來源#
這幅畫的靈感源自第一次看了《三體》的原著之後,每次回味這個小說都被劉慈欣老師宏大同時嚴謹的敘事和細思極恐的世界觀所震撼。讓我深深感受到人類文明的渺小和脆弱,並且對宇宙和人類文明乃至個體生命長生敬畏之心。
創作經歷#
Meditation-01 創作於 2015 年,最初並沒有確切想過畫一整個系列,只是享受畫畫的樂趣。
由於當時還有繁重的本職工作,很遺憾,沒有記錄繪畫過程。
現在回頭看,自己還處於前期的探索階段,現在只能靠編回憶了……
整體主要的構思來自於三個方面:
- 原著中故事給我帶來的整體感受
- 分別心
- 觀察自己的念頭
《三體》原著#
小說裡的故事情節現在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現在依然記得的是那些有趣的設定和理論,例如無解的三體系統;黑暗森林法則;面壁計劃;二向箔…
這些東西對我來說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像刀片一般鋒利地劃破我的固有觀念。但我不能真的畫一個被劃破的頭吧?不妨極致一些,頭就是刀片本身,那原來的頭呢?沒了呀,已經一片空白了。空白是我很喜歡的一種表現手法。
分別心#
分別心是我學習冥想時了解到的一個佛教術語,指人起心動念所產生的分別取捨的心。佛教的觀點是,人只要有分別心就會產生煩惱。現象界的一切二元對立,都是分別心的產物。
說人話就是不要去做判斷。
不判斷一件事的好壞,不判斷別人的動機善惡,不判斷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等等等等。
這是很難做到的,需要秉持著信念用一生去修行。
左手和右手是分別心最合適不過的象徵物,每個人兩隻手,每隻手有正反兩面。雙手合十便是信念。兩個雙手合十同時又是分別。
OK,那這和《三體》有啥關係呢?
沒啥關係,我畫的又不是同人漫畫。
如果非要扯上點關係,那可能是原著的結局是宇宙最終會回歸原點,一切沒有分別。
觀察自己的念頭#
觀察自己的念頭,是我一只以來對冥想本身的理解。既是它的定義,又是操作方法。
你現在可以試試放下眼前的手機或電腦,找個舒適的地方坐下來,什麼都不做,就是坐在那兒,閉上眼睛,看看能不能堅持 10 分鐘。
我斗膽相信有一半以上的概率,你坐不住。
我再斗膽相信,如果你坐住了,腦子裡會冒出無數念頭。
我再再斗膽相信,如果你沒有冒出任何念頭,你怕是睡過去了。
觀察自己的念頭就是字面意思 —— 看著這個念頭。
是的,什麼都不用做,只是看著這些念頭。
如果你能連續保持住這個狀態十幾分鐘,這個時間因人而異,相信我,你會進入一個完全平靜的狀態。
這個狀態下,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的感受也有一些區別。
說回來,畫面中所描述的就是我自己在那種狀態下的感受,身體是實實在在坐著的。腿很重,但全身卻非常輕盈,我明明在室內,空氣卻變得異常清新,就像在群山之間的浮雲之上。當然我也會冒出無數的念頭,那些念頭就是浮雲,翻滾著消失,翻滾著出現。
這些造型與元素,組合在一起或許很難讓人理解,沒有邏輯,以我當時的能力,認為無法用文字描述,那就試著畫下來吧,同時盡量讓它們看起來是美的。
回到現在再看這張八年前的作品,996 的工作成果和生活瑣事幾乎煙消雲散。只有這張畫是我當時能給自己留下為數不多的精神財富。